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圆桌对话。
交流 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开始前,与会嘉宾互相交流。
记录 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论坛现场,与会嘉宾认真做笔记。 (图片均由记者杨树摄)
“与4G技术相比,5G技术会产生更高的能耗。如何在绿色发展、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让消费者体验到5G技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成都地区试点解决的问题。”9月7日,在蓉举行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当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会长谢毅钊抛出这个话题时,引起了不少与会嘉宾的注意。
“数字碳中和”是指用数字化助力绿色化,一方面是让数字产业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另一方面是让数字产业低碳化、绿色化。数字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增绿。
那数字产业本身如何实现低碳化、绿色化?通信基站产生的能耗能不能降低?数据中心产生的碳排放量如何减少?论坛上,互联网领域数字化技术的绿色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现状:信息化已成为耗能大户 绿色信息化势在必行
“信息化正成为耗能大户,绿色信息化日趋重要。”在主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提到,2018年,计算机、数据中心和网络大约消耗全球电力的10%。其中,有源终端和数据中心各消耗30%,网络消耗40%。
为此,周宏仁还提供了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有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8.12亿人网购等,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平均每天3.84小时。“中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生的能耗可能占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能耗的25%左右,所以绿色信息化是势在必行。”
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他看来,信息产业目前已是全球第五大耗能行业。随着基站和数据中心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本身的碳排放还会持续上升。有研究预测,仅以通信产业为例,其全球电力消费总量占比将从2019年的11%增至2030年的21%左右。
“近年来,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比重逐年升高。”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宋征认为,提高存储系统节能提效能力有助于碳中和进程。他用数据说话,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比重将达到4.1%,其中存储系统将占整个数据中心耗电量的35%。“建设新一代绿色低碳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宋征说。
嘉宾们的看法,也得到了与会信息产业企业代表的认同。有企业方面的代表提出,当前大量数据的重复采集、数据中心的设立以及5G基站的运行也会产生大量能耗,提升数据治理水平、降低数字经济基础能耗将是信息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
破局:从技术节能到运营节能 探索节能减排新路
如何破局?
“针对5G高能耗,可以借助基站休眠方案等措施来实现能耗降低。”邬贺铨说,网络话务量存在潮汐效应,因此可根据业务量关闭部分通道,在数据量很低甚至没有时,让基站里最耗能的功率放大器休眠,一旦有信号时再唤醒。
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谢毅钊说,可以从技术节能到运营节能探索节能减排新路径,“在技术层面,可以采取更节能的技术,在运营层面,可以通过机房布置、数据技术整合等方式节能。”
他进而提到,在中国电信的西部信息中心建设期间,公司就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比如在每个机架都设置了相关的传感器,形成一个数据模型来实现智能地送风和制冷,从而实现降低能源消耗。
“在西藏,我们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供电,部分站点已实现零碳运营;在安徽,我们升级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源+一体化能源柜’作为5G基站的混合供电系统,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基础上,单站址能耗预计降低20%以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说。
作为互联网企业,百度网盘主要是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冰山”“天蝎”等型号整机柜服务器实现节能减排。该服务器通过结构模块化设计,能够做到最大效率地节能减排和部件重复利用。
针对5G基站耗电量大问题,华为云也给出技术解决方案。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介绍,他们已通过提供极简站点来帮助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将站点的利用率提高13.9%,每年可以为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省电4000度/站。
在运营节能方面,谢毅钊提出可以采取提高大数据中心机架利用率的方式来降低整体的能耗比。“以我们中国电信川西地区为例,我们机架利用率提升到95%,从而降低整体的能耗比。”
胡维琦介绍,华为云可以采取模块化的交互方式,将数据中心20个月的建设周期缩短到6个月,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另外,华为云的数据中心还采取了钢结构,整个数据中心材料可回收的比例大于80%,全生命周期可以减少碳排放8000吨。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持续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碳减排路径 2024-07-24 16:41:06
-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盐城绿色产业向“新”提“质” 2024-07-23 19:07:12
- 人民网: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2024-07-23 19:05:42
-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2024-07-23 19:03:55
- 推进节能降碳,深挖重点行业潜力 2024-07-19 17:04:31
- 提升中国重点行业及用能领域的节能降碳水平 2024-07-19 16:54:05
- 打好“十四五”节能降碳“收官战” 2024-07-19 16:51:04
- 中国整机商和他们的“零碳”棋局! 2022-09-11 13:01:17
- 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调节功能? 2022-09-11 12:53:52
- 全国首个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批 2022-09-11 1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