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企业方案该咋定?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发布时间:2021-12-30 22:22:53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此前,《巴黎协定》设定的气候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之内(理想情况下控制在1.5℃)。

今年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大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机会,提出了四个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净零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

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社群和自然栖息地。

为前两个气候目标筹集资金。

确定实施《巴黎协定》所需的规则,加快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虽然气候大会谈判艰难,但近200个缔约方最终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各方明确将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将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从而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全球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简单来说,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即把我们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大多发达国家的碳达峰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城市化率趋于饱和、产业结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而自然形成的。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40~60年的过渡期。

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力争在30年左右完成。

碳中和的道路充满了险阻

为什么我们必须选择迎难而上?

首先,更高的减碳目标能够帮助中国减少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直接提升我国中长期GDP和就业率。低碳减排并非与经济增长背道而驰,而是对其有正向的刺激作用。

最后,通过进一步发展关键绿色能源和绿色科技,中国能够大幅减少对进口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现碳中和挑战重重,但这也是百年不遇的转型之机。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及个人协力推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整体转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各个行业脱碳减排的举措不胜枚举。这些措施大致可以被归纳为能源结构转型、模式升级、能效提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四大类。

虽然对于开启企业碳中和之路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真正踏上征程且取得实质进展的国内企业仍是“凤毛麟角”。

企业低碳发展的通用指引:六步走。

1.明确价值导向

将低碳发展根植于企业核心价值,引导企业战略决策。清晰的价值导向能够指引企业的战略制定及落地实施。

例如,微软依据其气候变化责任而定义的核心价值是:

我们相信技术是造福人类的强大力量,并且正在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未来,使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2.洞察机遇和风险

识别碳中和大潮中自身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根据各种升温情景,计算出碳排放价格、能源供应、市场需求等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以推演出企业在未来各种情景下的大致定位。

同时,了解气候变化对企业带来的风险,量化各种情景下的经济损失。

3.制定目标和实施路径

推动碳排放基线盘查,明确减碳目标,识别减碳抓手,设定减碳路径。根据自身主要经营活动特点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

然后根据国际认可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三大范围的排放分别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从而建立企业本身的碳排放基线。

参照国际体系,设定基于气候科学的减碳目标,更系统化地跟进达成进度。

4.推动减排与发展共进

将减排路径融入企业战略。例如:

农产品种植企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保护了自然,又增加了收成。

消费品企业就近利用资源,既降低了运输产生的排放,又规避了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建筑企业通过对绿色建筑标准和低碳材料使用的高度承诺,凝聚了优秀人才。

5.调动内外部资源

协调内部和外部生态系统资源,推动减排能力的构建。

在资金投入上,需确保碳中和项目的预算,包括长期资本投入以及研发成本。在人力资源上,需要以目标设定等机制增加中间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以培训激励等方式调动更多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6.披露碳中和目标和进展

及时向大众、投资者、监管部门披露相关信息。

在现阶段,无论是商用还是个人消费,产品的低碳和可持续性依然不是购买决策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唤醒公众意识,培养市场需求,引导低碳消费。

同时,透明公开、积极地与大众沟通碳中和行动和进展,建立企业绿色形象。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关键字:   碳中和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