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诞生源于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追求,并被提升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国际社会正式对碳金融的提出源于两个意义重大的国际协定一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我国学术界21世纪初开始对碳金融活动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碳金融定义、碳金融交易、碳金融市场等方面。目前碳金融的定义和概念还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当中,尚未形成统一共识。雷鹏飞和孟科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定义,其认为,碳金融是泛指那些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改善外部环境的各种金融规章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碳期货等碳衍生品的交易、CDM项目投融资及其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王小翠提出的定义则被大众普遍接受,即与降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就称之为碳金融,主要的金融活动有:对降低温室效应气体的直接性投融资活动、与碳指标交易有关的金融活动、与碳有关的银行贷款、与碳有关的金融衍生品等。
碳金融的主要目的就是应用金融资本工具去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去驱动利益各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后达到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碳金融也指利用金融制度、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市场规章和工具转移生态环境风险的行为,是人类社会做到人与环境友好型发展,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各项活动。
虽然碳金融概念还没有固定的定义,但是学术界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背景探讨了碳金融的定义。本文认为,碳金融就是用金融作为工具来实现降低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经济活动。
随着碳金融活动的增加,碳金融市场孕育而生。目前全球各国基本形成了碳金融产品现货市场和相关衍生品市场,并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良好发展势头。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先于我国,国际社会关于碳金融市场的研究也明显多于国内。
刘丽伟和高中理指出世界各国碳金融市场呈现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达国家在碳金融市场方面处于规则的主动方,而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雷光和雷蕾认为基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控制环境污染等出发点,我国政府需要大力降低能源消耗、推进清洁能源,这些工作的前提离不开碳金融市场。
何海霞认为未来碳交易市场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控制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任重道远,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当前中国碳金融发展十分落后,由于碳交易制度、机制不成熟,缺乏碳金融产品创新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不利因素,中国在国际市场缺乏定价话语权。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中国为争取碳金融定价权,应从交易的外部环境建设和自身参与能力的提高两方面着手,尽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构筑多方位、一体化的市场交易机制,加强中间机构的大力发展,与此同时,还应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加大研发力度,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的碳金融监管体系做保障。需要从碳金融市场的监管需求、监管体制、监管效果的角度获取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基于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运行效果和实践经验的研究,碳排放现货的金融属性在短期和长期内需要不同类型的监管体系。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从长期和短期、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等不同角度考虑,需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下,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促使碳金融监管相关部门在碳金融监管方面的工作。
碳金融产品是指在碳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也叫碳金融工具。世界银行将碳金融产品分为市场配额(Allowance)产品和抵偿(Offset)信用的现货(Spot)和衍生产品(Derivatives)。
李静认为碳金融产品在初级、次级两级市场中运行,碳金融产品的设置需要考虑基础资产、碳衍生品证券化、碳衍生品结构体系、投资者投机行为和政府监管等因素。查华明研究发现,碳金融产品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碳货币价值、使用广度、稳定性、碳汇率及世界减排政策等。王婷婷、张亚利和王淼啥[啊研究发现中国各地碳金融产品单一,交易量少、交易价格低。邓敏贞指出应该确立碳排放权可质押的法律地位,并从出质人的资格、质押的设立、公示与实现等方面构建相应的法律规制。
王霄羽指出目前碳交易费用昂贵、参与CDM模式单一、碳金融交易市场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赵俊英碳金融产品的建设需要政府、金融机构、项目主体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季曦和王小林认为碳金融产品的设计需要将政府、企业、机构、个人纳入研究范畴。目前,碳金融市场存在结构尚未统一、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人才紧缺等问题,为了解决碳金融产品存在的局限性,需要从国家政策、全国性统一交易碳市场、碳金融服务体系出发,并指出碳金融产品的优化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长期性的努力。
金融产品价格是金融市场的核心,碳金融产品在碳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亦如此,研究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机制和规范市场交易主体意义重大。探索碳排放权价格影响的关键因素、建立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价格变化和有关定价数理模型以及分析各种产品价格间的关联关系是碳金融研究的主要方向。
李丽和董必俊认为碳金融产品价格受地区性影响,比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不同地区碳金融价格变化多样,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的民用汽车数量、企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环境治理的资金力度等要素。杨博文指出碳金融价格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证监会等国家机关的影响,碳金融市场是资本监管、风险预警工作的重点。
赵昕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税收政策、企业减排成本、收益率等是决定碳金融产品的主要因素。高令认为碳价分析需要考虑碳金融资产的泡沫风险、次级碳的系统性信用风险等因素。张志强把国民观念、产业结构、新技术纳入研究范畴,张文明提出绿色发展观点,将人类福祉共享作为碳价的影响因素。邱谦和郭守前认为探究区域碳金融的市场风险状况和风险量化方法有助于对碳金融价格的研究。李静对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提出了疑问,认为目前的碳金融监管机制存在许多的不足。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东方证券联合权威机构发布《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2024)》 2024-11-16 15:47:42
- 厦门国际银行:“碳”寻绿色金融路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4-11-16 15:45:04
- 青海积极探索以碳账户建设为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 2024-11-16 15:43:53
- 碳排放配额也能贷款!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又一碳金融产品落地 2024-11-16 15:42:08
- 兴业银行获2024零碳国际气候峰会“ESG年度金融机构实践先锋”奖 2024-10-31 08:37:45
- 刘晓:纺织业的转型金融,盛泽项目具备示范意义 2024-10-30 16:04:53
- 深圳绿色金融又添生动实践,七大维度详解“降碳贷” 2024-10-31 07:28:14
- 深圳碳金融新模式变“绿”为宝 全国首单碳资产证券化产品上市 2024-10-30 15:56:19
- 紧跟“双碳”风口 银行深化碳金融布局 2024-10-30 15:55:14
- 绿色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2024-10-30 15: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