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工作回顾
★ 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五大行动”,全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出台实施区块链、低空经济、大飞机、新型储能、新材料、超高清、核电等产业支持政策,打造28个未来产业试验场。
★ 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完成国内首次绿色甲醇燃料“船到船”同步加注。
★ 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突破。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成立运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基本建成。
★ 全方位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一张网等10个实事项目有序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式投用。
★ 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新增5.5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
★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启动实施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位居全国前列。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老旧车辆和船舶淘汰更新等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新增光伏装机122万千瓦,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新能源汽车新上牌26.5万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扎实推进。
2025重点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 完成第三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大老旧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力度。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 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制,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进蒙电入沪、深远海风电等重大项目,推动虚拟电厂、新型储能建设应用,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淘汰落后产能400项。落实绿色建筑星级标准,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光盘行动”、空调节能使用。深化上海碳市场建设。
★ 完善液化天然气、绿色甲醇等航运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推动内河船舶电动化,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上海港-汉堡港等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生态环保等重点合作事项,强化跨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深化落实改革授权事项,加快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
★ 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健全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着眼产业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江苏
2024工作回顾
★ 着力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5个地方和园区开展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9000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量,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665万千瓦,绿电交易量增长144%。
★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山水工程”江苏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生态保护修复78万亩,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在全国首批开展湿地生态补偿工作,美丽江苏画卷徐徐铺展。
2025重点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
★ 完成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铸造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快完善全省“江河湖海”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格局,削减近岸海域污染物,推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0%,力争有条件的县级市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常态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 建设一批零碳工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零碳园区。持续优化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加快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盐穴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公共机构碳普惠活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绿电进江苏、进企业、进园区工程,开展企业绿电直连试点,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范围,加大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拓展技术改造、城市更新等投资增量,全年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领域投资分别达2300亿元、600亿元、1700亿元、1400亿元。鼓励和支持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让民间资本进得来、得实惠。
★ 加力促进绿色船舶、风电装备等出口,提高绿色贸易占比。
★ 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大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智能电网、工程机械等10条具有国际优势,生物药、集成电路等10条具有全国优势,让江苏制造业更加“筋强骨壮”。
★ 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能源、矿产、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 面向共建国家加强能源、环保、农业、医疗等方面合作,积极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
★ 推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加快形成领先优势。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
浙江
2024工作回顾
★ 加快建设高水平生态省,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稳步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I—Ш类水质比例达98.7%。
★ 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金七门核电一期、甘电入浙等项目开工建设,浙能六横电厂二期、庆元百花岩风电等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电力装机2200万千瓦,全省工商业平均电价下降1分/千瓦时。
★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风光电、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开工建设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45%,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9%。
2025重点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包括: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扎实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销号。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共管联治,开展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向人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制度。
★ 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三期项目,开工建设三澳核电二期、中石化舟山六横LNG等项目,加快建设甬绍天然气管道、荣盛金塘电厂等项目,建成投产舟山新奥LNG三期等项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确保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绿色能源占比60%以上。加强能源运行调度,深化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全省工商业电价较上年下降3分/千瓦时以上,供浙气源综合价格下降3-5分/立方米。
★ 精心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活动。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业一策”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光伏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
★ 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数字长三角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继续高质量做好对口合作、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
★ 加快发展绿色石化、临港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船舶海工、海洋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
安徽
2024工作回顾
★ 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迸发新动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居全国第3位。
★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迈出新步伐。首批10个零碳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61万千瓦、总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美丽安徽建设深入推进。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诊断和升级改造,实行新上项目差异化用能管理。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均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88万千瓦,陕电入皖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全面推开排污权交易改革,顺利实施分布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有效整治。
★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电力迎峰度夏度冬保供有力。
2025重点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皖北地区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启动美丽安徽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推行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完成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2处,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坚决防止治理后再污染。
★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加快建立跨区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全面推行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加快全省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 全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鼓励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建成投运支撑性电源装机496万千瓦,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0万千瓦以上。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全面运行“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开展碳足迹核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 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育种、安全人工智能、应用超导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 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汽车“皖军”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拓展“光伏+行业”应用。
★ 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 加快汽车、新能源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创建中国(安徽)—泰国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 实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完善制度型开放清单体系,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开放创新。
★ 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加强省级赋能,导入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布局皖北。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碳足迹:碳足迹可信数据赋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5-03-30 16:28:56
- 朴世龙: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5-03-11 13:39:19
- 广州设计之都召开“双碳”工作联席会议,推进“零碳街区”示范建设 2025-03-11 13:38:29
- 海南规划护航红树林 “碳”寻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11 13:37:35
- 专家:建议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为核心抓手 2025-03-11 13:36:35
- 全国首笔,个人碳资产归集“兑现”!2000吨个人碳资产变现8.7万元 2025-03-11 13:33:19
- 助力企业优化用能与零碳发展 2025-03-06 14:16:52
- 碳排放双控体系加速成型;政策细则完善助力绿色转型 2025-03-06 14:10:05
- 山东落实双碳目标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06 14:08:51
- 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南京出台实施方案 2025-03-02 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