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2024年,全球人为活动(包括化石燃料、土地利用等)二氧化碳(CO₂)排放创历史新高,达416亿吨。CO₂化工利用技术作为减少碳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将在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青岛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韩峰建议,加快推动CO₂化工利用技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达到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目标,CO₂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减排量需要达到8%,而目前这个数字只有0.13%,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CO₂化工利用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石化聚焦CO₂化工利用,开发了CO₂加氢制甲醇、CO₂与环氧乙烷制高端电池级碳酸乙烯酯等技术,取得了关键突破。为加快推动CO₂化工利用技术发展,韩峰建议:一是加强科技支撑,多方协作合力破解CO₂化工利用技术难题。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激励,鼓舞科研尖兵剑指国际前沿,聚焦制约CO₂化工利用技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力求颠覆性突破。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将CO₂化工利用技术研究打造为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典范,建立“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程设计”全链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效能,以创新驱动CO₂化工利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优化生产成本,多点发力提升CO₂化工利用经济效益。从原料成本角度,充分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副产CO₂纯度高的特点,开展CO₂规模化捕集、转化示范,同时将当地水泥、钢铁等行业排放的CO₂纳入规模化捕集范围,降低单位捕集成本;从能源消耗角度,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绿电和绿氢,尤其是充分考虑我国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布不均、间歇性强等特点,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废弃的可再生能源耦合化工耗能过程,为CO₂化工利用提供低成本的能源支持;从产品角度,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定制化、高值化产品,如将CO₂转化为聚碳酸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等高分子材料等,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施策构建CO₂化工利用高质量发展环境。国家层面需制订CO₂化工利用中长期产业化发展规划、科技支撑规划和实施计划,着力搭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联动平台,加快从散点探索迈向体系化布局;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统筹CO₂的有效利用、跨地区跨行业的碳权确定、收益分配等指导意见,提高企业规模化推进CO₂化工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CO₂化工利用技术的标准计量和质量认证体系,完善评价标准,为技术推广、项目建设与管理、风险管理等环节提供可遵循的标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达到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目标,CO₂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减排量需要达到8%,而目前这个数字只有0.13%,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CO₂化工利用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石化聚焦CO₂化工利用,开发了CO₂加氢制甲醇、CO₂与环氧乙烷制高端电池级碳酸乙烯酯等技术,取得了关键突破。为加快推动CO₂化工利用技术发展,韩峰建议:一是加强科技支撑,多方协作合力破解CO₂化工利用技术难题。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激励,鼓舞科研尖兵剑指国际前沿,聚焦制约CO₂化工利用技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力求颠覆性突破。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将CO₂化工利用技术研究打造为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典范,建立“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程设计”全链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效能,以创新驱动CO₂化工利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优化生产成本,多点发力提升CO₂化工利用经济效益。从原料成本角度,充分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副产CO₂纯度高的特点,开展CO₂规模化捕集、转化示范,同时将当地水泥、钢铁等行业排放的CO₂纳入规模化捕集范围,降低单位捕集成本;从能源消耗角度,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绿电和绿氢,尤其是充分考虑我国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布不均、间歇性强等特点,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废弃的可再生能源耦合化工耗能过程,为CO₂化工利用提供低成本的能源支持;从产品角度,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定制化、高值化产品,如将CO₂转化为聚碳酸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等高分子材料等,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施策构建CO₂化工利用高质量发展环境。国家层面需制订CO₂化工利用中长期产业化发展规划、科技支撑规划和实施计划,着力搭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联动平台,加快从散点探索迈向体系化布局;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统筹CO₂的有效利用、跨地区跨行业的碳权确定、收益分配等指导意见,提高企业规模化推进CO₂化工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CO₂化工利用技术的标准计量和质量认证体系,完善评价标准,为技术推广、项目建设与管理、风险管理等环节提供可遵循的标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曾刚:发展绿色金融,亟须解决碳核算难题 2025-04-25 17:38:07
- 王石二次创业|从“地产教父”到投身碳中和领域 2025-04-24 18:46:41
- 郑栅洁: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CCER成交量达153.7万吨 2025-04-24 18:43:40
- 王金南院士:呼吁加快建立碳足迹国际标准体系 2025-04-24 18:33:49
-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实现“双碳”目标中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2025-04-21 14:47:44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碳市场要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靓丽名片 2025-04-20 16:08:08
- 邢钢:立碳排放"数字账本" 全流程碳足迹管控已启动 2025-04-16 18:45:08
- 田庆军:新能源产业链价值再分配将推动储能新一轮高增长 2025-04-16 18:29:28
- 《环球人物》 | 院士王金南,为世界“设计”绿色 2025-04-16 18:02:01
- 唐叔贤院士:我国将引领氢能产业技术革新 2025-04-16 17: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