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碳园区从一个个“盆景”连成一片片“森林”,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将更加青绿盎然。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热词总会引发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零碳园区”,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零碳园区元年。作为接下来做好“双碳”工作的一大重点,零碳园区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坚定回应,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什么是零碳园区?
它是指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园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和,实现净零排放的产业园区。作为比零碳园区更小的“零碳单元”,零碳工厂则是指工厂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按照二氧化碳当量计算,达到综合为零的状态。建设过程中,不仅涉及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大规模应用,还包括绿色建筑、数字化管理、碳交易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如何看待零碳园区的战略价值?
零碳园区是经济转型的“必答题”。产业园区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下,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零碳园区通过新能源替代、循环经济、智能管理,可大幅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减少碳排放,推动产业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零碳园区是国际竞争的“新赛道”。气候变化已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全球碳关税壁垒加速形成。未来几十年,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将会被重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绿色低碳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零碳园区生产的“绿钢”“零碳铝”等产品,将成为畅行全球的“绿色通行证”。依托绿色生产要素,零碳园区也将成为构筑全新低碳产业集群的关键载体。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创建绿色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实现后发赶超。
零碳园区是能源革命的“必经路”。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生产与消纳出现了错位现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零碳园区恰好可将能源生产与使用有机结合,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新工业体系,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探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顶层设计是重要驱动力。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表示,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此次零碳园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加速零碳园区建设。
在政策推动下,零碳园区已从“概念热”逐步走向落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正在为零碳新工业基地“打样”。该园区以“风光氢储”技术为核心,构建了从绿电生产到零碳制造的闭环。作为布局全球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已建设多家零碳工厂。这些零碳园区和工厂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本就可以共生共赢。
尽管前景光明,但零碳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一方面,零碳园区需要大量先进技术支撑,如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储能技术的优化等。这些技术目前仍存在成本高、稳定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许多地区对如何建设零碳园区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实施路径。此外,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的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资,这对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为顺利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我们需要加大对新能源、储能、碳捕集等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应用成本。加快制定各级零碳园区建设标准,明确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零碳园区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共建共享。当零碳园区从一个个“盆景”连成一片片“森林”,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将更加青绿盎然。
(王轶辰) (转自《经济日报》)
零碳园区建设的意义:
国家战略价值:实现“双碳”目标的战术支点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上,零碳园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镇,正通过精心设计的减排措施,全力以赴应对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零碳园区通过大规模的减排努力,不仅加速了全国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步伐,更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注入了澎湃动力。
探索绿色革命的前沿阵地:
我们致力于打造零碳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场景,涵盖绿氢生产、智能能源管理和碳捕集等关键领域。这一平台将加速技术革新的步伐,推动产业化进程,并大幅降低商业化的门槛。同时,我们也是政策创新的先锋试验区:在碳排放核算、跨行业碳交易和绿色电力市场化机制等方面率先探索,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
蓬勃发展:零碳园区的当下与未来
近日,国家层面关于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指导进一步为零碳园区的发展指明方向。 1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
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从业者直呼“影响非常大” 据了解,近期国内已有7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提出创建零碳园区的目标,而且每个经开区都要在2025年至少启动1个零碳园区的创建工作。
据业内人士估算,2025年光是国家级经开区就能有至少300个零碳园区启动创建工作。政策利好,行业井喷早有苗头。 此前,多个省份已经启动了零碳园区试点工作。四川省在2022年启动了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已有17个园区纳入试点名单,成都科创生态岛、宜宾电动重卡等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典型案例;山东省正在建设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科创蓝碳减排零碳金融科技园区、烟台黄渤海新区零碳智慧产业园等低碳、零碳园区;陕西省启动了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安康市石泉县、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纳入试点名单…… 就拿江苏为例,2024年江苏省发改委联合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了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原则和建设指标要求,围绕产业园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效水平标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供给零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7个方面,引导产业园分阶段、有步骤推动降碳工作,对(近)零碳产业园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绩效参考值。 热闹背后,亟须综合型人才 热闹背后仍需冷静。业内有关人士提醒,现在很多的零碳园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方案不难,落地很难。”零碳园区相关政策催生出一大批应用场景。但是,要想真正将零碳园区从方案编制到落地验收需要很多产业资源。我们也需要调研零碳园区原先的资源禀赋、产业业态,找到适合于它的产业资源,再带相关有资源的大企业前去考察。总之,零碳园区从方案编制到落地验收如何做好技术对接、产业对接是首要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提升园区的低碳管理水平,通过场景换投资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改变传统园区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帮助传统园区招商引资。 发展现状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零碳园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作为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自 2022 年 4 月建成投产后,便成为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典范 。该园区采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电化学储能建设、高比例工业余能利用、物联网智慧能源管理和能碳管理等措施,实现了 100% 绿色零碳能源供给。目前,园区已入驻 9 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形成了以远景科技集团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等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 苏州工业园区则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在零碳园区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园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探索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逐步实现了碳排放的大幅降低。同时,园区还利用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了众多绿色低碳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除了鄂尔多斯和苏州,国内还有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也将零碳发展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大了在能源、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 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零碳园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能源、技术、产业等方面都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在能源结构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随着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它们将在零碳园区的能源供应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能源存储技术也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 技术创新也将成为零碳园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将不断升级和完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也将与零碳园区的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时监测园区内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为能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能源分配和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产业发展方面,零碳园区将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集聚地。随着零碳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企业将入驻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些企业将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和合作,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零碳园区还将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降低传统产业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拥抱零碳未来,把握投资先机 零碳园区,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正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投资领域的新宠 。它不仅承载着我们对绿色未来的美好期许,更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一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零碳园区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投资机遇无限。 尽管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勇于创新、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们,是时候将目光聚焦在零碳园区这片充满潜力的领域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
零碳园区的特征:
1.分类 2022年3月,洛基山研究所发布《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报告从园区的种类和功能入手,分析园区特点和用能排放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零碳发展战略定位建议,在此直接引用。 2.特征 参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将零碳园区的特征总结为6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低碳化。产业是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通过“产业低碳化”推动存量减排、“低碳产业化”创造增量价值,优先布局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如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严控“两高”产业准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如钢铁、化工行业低碳工艺替代),因地制宜发展“新三样”、低碳技术、绿色消费产业,构建以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能源供给零碳化。园区能源供应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配套储能和智能微电网,实现高比例甚至100%清洁能源覆盖,逐步淘汰化石能源。 三、能效水平标杆化。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实施存量项目节能改造,协同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和园区用能系统整体优化。
四、基础设施绿色化。覆盖建筑、交通、环境、生态等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例如:采用被动式设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的零碳建筑,建设充电桩、氢燃料站、慢行系统,推广新能源机动车,加强绿地、湿地与建筑空间融合。
五、资源利用循环化。建立“原料-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链,加强废水回用、废热回收、工业固废再生,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
六、运营管理数智化。建立一体化低碳服务平台,定期发布节能、降碳、环保等信息;依托物联网传感器与数字平台,实时追踪园区、企业、设备三级碳排放数据;利用AI算法优化能源调度、交通流量、生产排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配额交易、绿电溯源、减排量核证的透明化等。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人民日报刊文《探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零碳生产是如何实现的?》 2025-04-07 19:12:52
- 零碳园区探秘! 2025-04-07 19:10:12
- 数千亿资金涌入!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 2025-04-07 19:08:06
- 无锡市零碳园区三年行动方案 2025-03-30 16:46:42
- 涉及碳信用、碳足迹、碳系统等,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发布! 2025-03-30 15:44:11
- 国家发改委:鼓励100%绿电零碳园区建设! 2025-03-25 19:30:27
- 零碳园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5-03-25 19:26:20
- 国家发改委: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2025-03-21 12:39:19
- CBAM“扩围”警报拉响,绿证认可、零碳园区能否成为出海企业的“免死金牌”? 2025-03-21 12:32:03
- 国家发改委: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2025-03-19 1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