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绿证: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

作者:中企碳中和服务网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0 17:15:11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

   新政的颁布不仅为传统能源行业注入绿色转型的新活力,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严控绿证交易的合规风险、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见》的落地释放出3个关键信号。第一,绿电消费从“软指标”升级为“硬通货”。第二,丰富绿证应用场景。第三,进一步强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对应的“环境权益”的唯一载体。

  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绿证不仅是合规手段,更应作为企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企业需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优势,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并利用政策红利降低转型成本。

  对于油气能源行业而言,绿证已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与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桥梁。新政的颁布不仅为传统能源行业注入绿色转型的新活力,同时也向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严控绿证交易的合规风险、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见》的落地释放出3个关键信号。第一,绿电消费从“软指标”升级为“硬通货”。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和数据中心被明确要求,到2030年绿电消费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高耗能企业的绿电使用比例或成硬性指标。第二,丰富绿证应用场景。《意见》提出,推动绿证与碳排放双控、绿色金融等机制有效衔接,强化绿证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产品碳标识中的应用。第三,进一步强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对应的“环境权益”的唯一载体。严禁绿证与其他环境权益凭证(如CCER)重叠使用,彻底封堵“一电多卖”漏洞。

  国家依法推行绿证强制消费,能源化工企业将面临绿电采购成本上升与履约风险。绿电价格普遍高于传统煤电,且绿证交易价格受供需波动影响,叠加绿电市场化溢价,企业年度用能成本可能增加数千万元。企业需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同时需加快突破现有装置电气化改造的工程技术瓶颈。尽管绿证制度在国内正逐步趋于完善,但其与国际体系的互认程度仍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有效应对国际碳壁垒(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能力。

  对能源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绿证不仅是合规手段,更应作为企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企业需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优势,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将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投资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淘汰高碳能源。探索绿氢、储能技术应用,建立绿电消纳优先体系,提高炼厂绿电占比。推动供应商使用低碳产品,构建绿色物流网络,探索开发生物燃料、绿氨等低碳产品。加速建立产品碳标签体系,开发低碳认证产品,借助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吸引国际资本,并利用政策红利降低转型成本。

  绿证强制消费的推行,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实施,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重点用能单位与发电企业之间绿证资源的优化配置。面对《意见》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能源化工企业应着重关注绿证核算的范围与边界、绿证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国际互认的进展以及地方执行细则的差异。

  在绿证核算的范围与边界方面,企业需特别注意:尽管绿证可在碳认证中抵消外购电力所产生的排放,但现行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于绿证消费在碳排放核算中的应用问题尚未明确。因此,企业可在特殊办公场所的碳中和认证中使用绿证,体现社会责任,但需避免重复计算或陷入合规风险。

  在绿证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方面,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机制衔接的节奏,合理选择使用绿证或CCER,对于绿证需要区分“证电合一”与“证电分离”模式。

  在国际互认方面,企业需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电力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推动我国绿色电力消费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跨境绿证储备机制,对冲国际互认政策波动风险。

  在地方执行细则方面,《意见》还提出,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通,要求各地区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绿证的交易区域。然而,各省区市对绿证的消纳比例、补贴政策存在差异,绿证跨地区交易时需评估输送成本与政策壁垒,这直接关系企业的合规成本。因此,能源化工企业在绿证交易时需谨慎考虑地域因素,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绿证消纳,推动地方规则与国家标准衔接。

  综上所述,面对绿证新政,能源化工企业需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将绿证作为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薛晶文 采访整理)

关键字:   绿证 低碳转型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图片新闻

  •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多家会员单位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第三方服务机构!
  •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康迈南京荣获“零碳工厂”认证
  •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关于举办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的通知(同期举办年度碳中和领域颁奖盛典)
  •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碳排放市场迎新政,绿电能否分杯羹
  •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如何解决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回应
  •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中信建投:碳排放核算方案发布,促进绿电环境价值兑现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