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
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知识密集度高、资源环境友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3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总产值约850亿元,其中,节能产业产值约5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100亿元。
在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高效风机、高效储能、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节能智能控制、绿色建筑材料、节能交通工具等高效节能领域;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电子行业废水处理、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先进环保领域;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电子废弃物和废旧集装箱回收再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涌现出众多骨干企业,上市公司超过20家,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及增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在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拥有汇川、英威腾、安托山等;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拥有万润、九洲、瑞丰、雷曼等;在水处理领域,拥有水务集团、光大环保等;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拥有东江环保、能源环保、格林美、嘉达高科等;在节能环保服务领域,拥有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源等。
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势突出。我市节能服务产业和低碳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目前有国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155家,占全国数量十分之一,城市综合节能规划、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领域设计开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环保服务业已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环保服务总承包企业。
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及海水淡化试点城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全国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积极推动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环境能源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创投机构及各类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着力打造“高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截止2013年,我市已拥有节能环保领域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超过50家。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深圳一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率先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等法规;出台了《深圳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等规章,印发了《深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产业规模,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市场管理有待规范、政策法规有待健全、发展模式有待创新等主要问题,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知识密集度高、资源环境友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3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总产值约850亿元,其中,节能产业产值约5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约100亿元。
在高效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高效风机、高效储能、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节能智能控制、绿色建筑材料、节能交通工具等高效节能领域;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电子行业废水处理、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先进环保领域;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电子废弃物和废旧集装箱回收再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涌现出众多骨干企业,上市公司超过20家,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及增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在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拥有汇川、英威腾、安托山等;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拥有万润、九洲、瑞丰、雷曼等;在水处理领域,拥有水务集团、光大环保等;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拥有东江环保、能源环保、格林美、嘉达高科等;在节能环保服务领域,拥有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源等。
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势突出。我市节能服务产业和低碳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目前有国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155家,占全国数量十分之一,城市综合节能规划、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领域设计开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环保服务业已经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环保服务总承包企业。
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及海水淡化试点城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全国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积极推动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环境能源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创投机构及各类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着力打造“高交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截止2013年,我市已拥有节能环保领域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超过50家。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深圳一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率先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等法规;出台了《深圳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等规章,印发了《深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产业规模,但总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市场管理有待规范、政策法规有待健全、发展模式有待创新等主要问题,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关键字: 2222《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碳足迹:碳足迹可信数据赋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5-03-30 16:28:56
- 朴世龙: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5-03-11 13:39:19
- 广州设计之都召开“双碳”工作联席会议,推进“零碳街区”示范建设 2025-03-11 13:38:29
- 海南规划护航红树林 “碳”寻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11 13:37:35
- 专家:建议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为核心抓手 2025-03-11 13:36:35
- 全国首笔,个人碳资产归集“兑现”!2000吨个人碳资产变现8.7万元 2025-03-11 13:33:19
- 助力企业优化用能与零碳发展 2025-03-06 14:16:52
- 碳排放双控体系加速成型;政策细则完善助力绿色转型 2025-03-06 14:10:05
- 山东落实双碳目标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03-06 14:08:51
- 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南京出台实施方案 2025-03-02 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