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讯: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7月26日
前 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公益性强、产业面广、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工程化应用特点突出、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作用,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北京作为科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中心,具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首都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和推动“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规划主要阐明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3―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
一、发展背景
(一)基础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深入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策驱动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以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为支撑,以节能环保工程集成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北京已经成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产业规模达到千亿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2000家,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约1800亿元,约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的10%。据测算,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为2%,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其中,节能技术和装备收入约700亿元,污水处理行业收入约600亿元,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收入近13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收入约70亿元,其它综合性行业收入约300亿元。
产业创新资源全国领先。本市拥有国家部委直属节能环保科研机构43家,节能环保类国家重点实验室42个。全市26所“985”和“211”高校均设立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专业,节能环保相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超过300个,其中,与企业合作共建节能环保科研院所103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节能环保企业约占10%,全市企业自主建立节能环保研究院所达56家。
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2011年本市节能环保专利申请数量近1800件,专利授权数约1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约占40%。形成和应用一批创新成果,水泥厂纯低温余热余压发电、LED400W聚光灯、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SCR脱硝等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H”制膜工艺、BGB高速高温微生物处理装置、微生物提取生物乙醇等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餐厨垃圾生化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墙体内外保温工法等引领了国家标准。
总部型企业发展优势凸显。依托北京丰富的资本、技术资源与大企业总部资源,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总部型企业优势突出,总部型企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75%左右,已经形成技术研发、投资建设和综合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本市集聚了一批面向全国投资发展的总部企业,既有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神华(国华)电力研究院等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也有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威立雅、苏伊士等污水处理领域专业优势突出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恩菲工程、中科通用等垃圾处理行业领先企业。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通过创业孵化、合资合作、大企业节能环保业务专业化剥离等方式,本市快速推动了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涌现了神雾热能、碧水源等一批自主创业成长的典型企业。全市拥有国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329家,备案公司总数居全国首位。具有甲级环境工程设计的单位11家、环境工程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单位24家、甲级环评资质单位45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近4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虽然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节能环保产业,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结构存在明显的“小而散”现象,缺乏辐射带动性强的平台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二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仍然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诸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尚停留在实验和示范阶段,技术和产品应用成本高,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效率及技术水平均有待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还需加强。三是市场需求仍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公共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服务模式还没有有效建立,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四是政策和服务环境尚未建立。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待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和业态培育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引导政策。
(二)面临形势。
全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推动清洁技术革命、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快速助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的新战略。各国政府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增长点和风险资本投资热点。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节能环保投资将达6.5万亿美元,其中节能市场2万亿美元,环保市场1.5万亿美元,资源再生市场3万亿美元。
国家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强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全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切实支撑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能源节约、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内在需求旺盛,动力强劲。
首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为产业成长注入新动力。目前,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本市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提供了有利支撑。另一方面,本市深化实施“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节能环保意识理念,坚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市场需求,立足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三大领域,突出技术研发设计和综合服务关键环节,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实施激发培育市场需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等五大任务,推进八大产业化重点工程,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需求拉动。围绕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节能需求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环境建设要求,坚持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
创新驱动。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功能,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点装备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重点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接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选择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突破,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错位发展、集群发展。
模式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10===========================
广元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
2009
――
2015
)
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资源转化
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推进灾后工业科学重建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务院《汶川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有关新设立广元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
要求,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快广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大力
发展低碳经济,制订本规划。
一、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有产业园区
13
个。其中:省级开发区
1
个,即广元
经济开发区,下设
有色金属工业园区
、王家营
工业园区(含
军民结合
产业园)
、建陶工业园区、
川浙产业合作园、医药工业园
5
个产业园
区;
市县级园区
8
个,
包括
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和县区工业集中
区
。园区规划面积
65
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面积近
22
平方公里。工
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30
户,
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
105
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75%
;实现工业增加值
2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
的
56.5%
。
(二)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产业园区立足五大工业板块,依托优势企业,突
出资源转化,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部分园区循环
经济产业链具备了较大发展潜力。铝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电冶
工业等优势产业链多向延伸,
正加快形成相对闭合产业链。
二是园区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新进展。
旺苍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煤铁、
石灰石
含钒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引导匡山水泥、东河热电、振华矿业、
攀成钢焦化、领航科技等发电、炼焦、铸管、提钒、水泥制造企业通
过整合,
形成了循环发展模式;
苍溪县工业集中区推动粮油加工副产
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饲料,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
园区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全市园区内有
2
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
核验收。
元坝福润公司等园区重点企业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
实现了
达标排放。
建材、
有色等重点行业和启明星等重点企业以燃煤工业锅
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为重点,强力推进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组织实施了重点节能技改项目,
实现节能约
5.07
万吨标准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层面的循环
经济还很薄弱。从产业链上看,大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产业链
体系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强,造成现有园区特色不鲜明,主业不突
出,
园区内优势产业闭合循环发展的格局未形成;
园区企业环评执行
率和环保
“三同时”
执行率较低,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高;
从
“三废”
的综合利用上看,
除苍溪粮油产业废物用于饲料生产原料,
旺苍东河
热电煤渣用于水泥、砖生产原料等外,大部分园区企业“三废”没有
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产生污染;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看,大
部分园区只注重“六通一平”建设,忽视了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
等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全市还没有一个园区建有污水处理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优化资源利用
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以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
推进工业园
区产业链延伸,废物综合利用,形成“自然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
循环经济环路。
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带动,
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和
低碳经济的发展,
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循环经济
3R
原则。
按照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原则,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减少资源消耗,
把废物再次变成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造提升与新建园区相结合原则。
通过对现在具备条件的园区
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产业链延伸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发展园区循环经
济。
通过规划新建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建立相对闭合的循环产业
链,
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重点项目,实现废弃物
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体制。完善
倾斜扶持政策,优化资源配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7月26日
前 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公益性强、产业面广、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工程化应用特点突出、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作用,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北京作为科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中心,具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首都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和推动“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基础。
本规划主要阐明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3―2015年,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
一、发展背景
(一)基础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深入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策驱动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以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为支撑,以节能环保工程集成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北京已经成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产业规模达到千亿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2000家,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主营业务收入约1800亿元,约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的10%。据测算,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为2%,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本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其中,节能技术和装备收入约700亿元,污水处理行业收入约600亿元,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收入近13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收入约70亿元,其它综合性行业收入约300亿元。
产业创新资源全国领先。本市拥有国家部委直属节能环保科研机构43家,节能环保类国家重点实验室42个。全市26所“985”和“211”高校均设立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专业,节能环保相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超过300个,其中,与企业合作共建节能环保科研院所103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节能环保企业约占10%,全市企业自主建立节能环保研究院所达56家。
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2011年本市节能环保专利申请数量近1800件,专利授权数约1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约占40%。形成和应用一批创新成果,水泥厂纯低温余热余压发电、LED400W聚光灯、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SCR脱硝等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H”制膜工艺、BGB高速高温微生物处理装置、微生物提取生物乙醇等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餐厨垃圾生化处理、MBR(膜生物反应器)、墙体内外保温工法等引领了国家标准。
总部型企业发展优势凸显。依托北京丰富的资本、技术资源与大企业总部资源,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总部型企业优势突出,总部型企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75%左右,已经形成技术研发、投资建设和综合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本市集聚了一批面向全国投资发展的总部企业,既有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神华(国华)电力研究院等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也有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威立雅、苏伊士等污水处理领域专业优势突出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恩菲工程、中科通用等垃圾处理行业领先企业。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通过创业孵化、合资合作、大企业节能环保业务专业化剥离等方式,本市快速推动了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涌现了神雾热能、碧水源等一批自主创业成长的典型企业。全市拥有国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329家,备案公司总数居全国首位。具有甲级环境工程设计的单位11家、环境工程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单位24家、甲级环评资质单位45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近4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虽然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节能环保产业,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结构存在明显的“小而散”现象,缺乏辐射带动性强的平台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二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仍然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诸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尚停留在实验和示范阶段,技术和产品应用成本高,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效率及技术水平均有待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还需加强。三是市场需求仍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公共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服务模式还没有有效建立,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四是政策和服务环境尚未建立。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待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和业态培育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引导政策。
(二)面临形势。
全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推动清洁技术革命、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快速助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的新战略。各国政府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增长点和风险资本投资热点。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节能环保投资将达6.5万亿美元,其中节能市场2万亿美元,环保市场1.5万亿美元,资源再生市场3万亿美元。
国家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强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全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切实支撑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能源节约、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内在需求旺盛,动力强劲。
首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为产业成长注入新动力。目前,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本市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提供了有利支撑。另一方面,本市深化实施“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节能环保意识理念,坚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市场需求,立足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三大领域,突出技术研发设计和综合服务关键环节,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实施激发培育市场需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等五大任务,推进八大产业化重点工程,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需求拉动。围绕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节能需求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环境建设要求,坚持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
创新驱动。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功能,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点装备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重点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接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选择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突破,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错位发展、集群发展。
模式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10===========================
广元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
2009
――
2015
)
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资源转化
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推进灾后工业科学重建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务院《汶川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有关新设立广元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
要求,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加快广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大力
发展低碳经济,制订本规划。
一、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有产业园区
13
个。其中:省级开发区
1
个,即广元
经济开发区,下设
有色金属工业园区
、王家营
工业园区(含
军民结合
产业园)
、建陶工业园区、
川浙产业合作园、医药工业园
5
个产业园
区;
市县级园区
8
个,
包括
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和县区工业集中
区
。园区规划面积
65
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面积近
22
平方公里。工
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30
户,
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
105
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75%
;实现工业增加值
2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
的
56.5%
。
(二)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产业园区立足五大工业板块,依托优势企业,突
出资源转化,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部分园区循环
经济产业链具备了较大发展潜力。铝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电冶
工业等优势产业链多向延伸,
正加快形成相对闭合产业链。
二是园区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新进展。
旺苍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煤铁、
石灰石
含钒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引导匡山水泥、东河热电、振华矿业、
攀成钢焦化、领航科技等发电、炼焦、铸管、提钒、水泥制造企业通
过整合,
形成了循环发展模式;
苍溪县工业集中区推动粮油加工副产
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饲料,产生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
园区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全市园区内有
2
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
核验收。
元坝福润公司等园区重点企业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
实现了
达标排放。
建材、
有色等重点行业和启明星等重点企业以燃煤工业锅
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为重点,强力推进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组织实施了重点节能技改项目,
实现节能约
5.07
万吨标准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层面的循环
经济还很薄弱。从产业链上看,大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产业链
体系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强,造成现有园区特色不鲜明,主业不突
出,
园区内优势产业闭合循环发展的格局未形成;
园区企业环评执行
率和环保
“三同时”
执行率较低,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高;
从
“三废”
的综合利用上看,
除苍溪粮油产业废物用于饲料生产原料,
旺苍东河
热电煤渣用于水泥、砖生产原料等外,大部分园区企业“三废”没有
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产生污染;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看,大
部分园区只注重“六通一平”建设,忽视了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
等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全市还没有一个园区建有污水处理厂。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优化资源利用
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
以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
推进工业园
区产业链延伸,废物综合利用,形成“自然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
循环经济环路。
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带动,
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和
低碳经济的发展,
全面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循环经济
3R
原则。
按照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原则,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减少资源消耗,
把废物再次变成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造提升与新建园区相结合原则。
通过对现在具备条件的园区
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产业链延伸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发展园区循环经
济。
通过规划新建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建立相对闭合的循环产业
链,
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重点项目,实现废弃物
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体制。完善
倾斜扶持政策,优化资源配
关键字: 2222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持续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碳减排路径 2024-07-24 16:41:06
-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盐城绿色产业向“新”提“质” 2024-07-23 19:07:12
- 人民网: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2024-07-23 19:05:42
-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2024-07-23 19:03:55
- 推进节能降碳,深挖重点行业潜力 2024-07-19 17:04:31
- 提升中国重点行业及用能领域的节能降碳水平 2024-07-19 16:54:05
- 打好“十四五”节能降碳“收官战” 2024-07-19 16:51:04
- 中国整机商和他们的“零碳”棋局! 2022-09-11 13:01:17
- 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调节功能? 2022-09-11 12:53:52
- 全国首个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批 2022-09-11 1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