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15年国际绿色建筑大会(IGBC)在新加坡召开。期间,新加坡建设局推出了最新版绿色建筑标志计划认证(Green Mark)。一直以来,新加坡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推出的Green Mark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新加坡绿色建筑最新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借鉴?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会议现场专访了新加坡建设局局长姜锦贤。
中国能源报:新加坡建筑节能降耗情况如何?绿色建筑效果怎样?
姜锦贤:电力是新加坡建筑采用的主要能源,所以建筑能效及“建筑能耗指数”只限于电耗。从2008年到2014年,商业建筑总楼面面积增加了25%,但其总用电量只增加了16%。分析显示,6年间建筑能耗指数降低了7%。
对比2013年与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获得Green Mark认证的写字楼比未获认证的节省15%的电能,在零售建筑和酒店方面,这一数据则分别为10%和7%。
中国能源报: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中国政府也在身体力行。但问题是得到从开发商到业主的认同并不容易,新加坡有哪些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姜锦贤:对新加坡来讲,绿色建筑的理念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步取得共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绿色建筑方面的一些经验,并开始向外推广。所以中国面临的问题,新加坡也经历过。绿色建筑的推广在新加坡历经了从呼吁到鼓励再到立法的不同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正式推出了Green Mark,政府主导和呼吁,企业自愿参与。通过几年的发展,各方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且节能设备和材料的生产商也开始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商机,这使得绿色建筑成本逐步降低。
从2008年开始,政府采取了强制和奖励的双向推动方式。一方面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新建建筑必须符合Green Mark的合格标准。新加坡建设局会对建筑进行检查,合格才会给开发商发放入住许可证。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绿色建筑推出奖励方案,比如,对于达到相应标准的绿色建筑,奖励开发商相应比例的容积率,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今年新推出的Green Mark已经是第五版了,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提高了很多,更加关注建筑整体节能的性能,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
中国能源报:新加坡建设局是如何在绿色建筑上推广太阳能应用的?
姜锦贤:我们很重视利用太阳能,并跟企业强调将太阳能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减少对其他能源的依赖。
在新版Green Mark中,我们希望企业在第一时间用上太阳能,至少要预留空间给以后加装使用。与此同时,Green Mark对太阳能利用的打分很严格,不是建筑中使用了太阳能,就可以在Green Mark评价中得分,而是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可以。
5-7年前,太阳能板的造价比较高,投资回收期超过20年。但现在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太阳能板价格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到7-10年。
另外,强制政府建设的建筑使用太阳能板,比如公园、政府的组屋等建筑设施上,都要求搭建太阳能板。
中国能源报:近期新加坡建设局在绿色建筑方面有哪些对外合作?
姜锦贤:新加坡建设局正在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建造全球首个针对热带地区的高楼转动屋――建设局天穹实验室。我们希望这个天穹实验室能成为从业者的测试平台,测试各种创新方案。
这个实验室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360度旋转,可从不同角度评估日照和风向对新的建筑技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模拟实际建筑的情景。
天穹实验室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投入运作。我们只对参与的企业收取基本的费用,用于维护而不是盈利。我们也欢迎中国优秀的企业来这里实验和检验他们的绿色建筑技术。
中国能源报:对于绿色建筑发展,新加坡未来有哪些计划和目标?
姜锦贤:新加坡不像中国,能源资源丰富。我们没有煤、天然气,这些都需要进口。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建筑能耗占新加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50%,也就说建筑的节能降耗是新加坡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新加坡目前的绿色建筑占比已超过29%,即2500个建筑是绿色建筑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至少要有80%建筑物拥有Green Mark的认证。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零碳公园设计师 何为“零碳”?就是把自然还给自然 2024-10-31 08:46:13
- 柴麒敏: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非完全此消彼长应形成优化组合 2022-03-18 09:50:27
- 程一恒:双碳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 2022-03-08 15:45:54
- 氢能在碳中和的角色和定位 2022-02-23 14:02:26
- 张军涛:未来碳市场将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2-01-15 20:49:58
- 黄润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021-11-29 17:13:48
- 碳中和领军人物系列丨王彬对话汪军:碳中和时代的财富大转移 2021-11-29 16:08:58
- 贾康|碳达峰与碳中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难题破解 2021-11-29 15:57:48
- 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勇做碳达峰碳中和主力军 2021-11-29 15:47:09
- 彭文生:碳中和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2021-11-29 15: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