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降低碳强度来实现碳达峰有两条路径:一是降低能源强度,节能提效是走向低碳的战略之首;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5月18日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上表示。
杜祥琬指出,中国能源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意味着,在GDP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强度从1.3倍进步到1.0倍,要将每年约50亿吨标准煤的消耗量降低约30%,即减少十几亿吨标准煤的消耗。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他认为,高耗能产业比重太大,首先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从另一方面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能耗仍会有约2%的增长,这将主要由非化石能源增长和部分天然气增长来替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考虑到近年来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处在大约100亿吨的水平,杜祥琬称,两个“双碳”目标符合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也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如果政策引导得好,中国能够实现让二氧化碳排放曲线稳定达到最大值,不再增长。”
杜祥琬表示,碳达峰是能源革命的里程碑,也是碳中和的基础。不能把碳达峰理解成为“尽量用得高一点”。因为结合中央提出的“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65%”等其他指标,碳达峰的峰值的范围约在105-110亿吨二氧化碳左右。
在他看来,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关键是要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碳达峰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指向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调整机遇。中国应借此机会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占比较大的现状,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杜祥琬还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策,也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会带来科技、工业、交通、建筑等一系列的进步。因此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他直言,“这件事的实现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具有历史性意义。”
关键字: 杜祥琬:碳达峰不是“攀高峰”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逯世泽:力争将更多重点行业和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范围 2025-04-08 17:49:14
- 刘振民:全球气候合作面临四大命题,坚定多边主义重构行动范式 2025-03-27 19:14:47
- 新提法!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撰文详解新型能源体系 2025-03-15 14:34:25
- 王金南委员:加快零碳园区标准建设 2025-03-11 13:18:54
- 张希良:海上风电项目享受补贴政策,不应影响其参与CCER交易市场 2025-03-11 13:10:26
- 十年间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润秋现场掏出了2块空气滤膜 2025-03-11 13:05:58
- 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国家将设立航母级基金投向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 2025-03-11 13:01:02
- 全国人大代表、徐延铭:建议加快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2025-03-11 12:28:18
- 全国政协委员戴和根:探索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城市更新 2025-03-08 16:37:52
- 抢抓绿色规则制定权!这位代表建议加快形成全景碳计量标准体系 2025-03-08 15: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