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2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洲际酒店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组和中国储能网联合承办。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陈教授主持。
据主办方介绍,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718家产业链企业,1952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88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在致辞中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储能同时也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装机达到365亿GW,占全球的18.6%,其中电光能储能技术应用累计装机为3.27GW,占我国累计装机规模的9.2%。仅2020年一年,中国新投放的电光能储能项目装机率达到了1.5亿GW。同时,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空气,飞轮,热储等其他新型储能的研发应用也日益活跃。
徐梓铭指出,要推进新型储能安全和规模化发展,还需要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和规范管理流程,建立长期稳定经营,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安全规模体系,完善建设协同机制方面,还需做出不断努力。
徐梓铭表示,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坚定信心,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储能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储能专项规划,加强与能源发展规划、电力新能源等专项规划衔接,充分发挥储能价值作用,明确新型储能在市场中的地位。完善储能项目管理机制。
二是脚踏实地,完善体制机制,助力储能健康发展,健全新型储能战略体系。建立健全储能机制,以支持“电源+储能”商业模式,支持电源侧、用户侧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储能安全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新型储能的消防安全标准研究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强化运营管理,完善储能交易体系,加快储能电站安全防护、并网检测、重点标准的相关实施工作,发挥标准的规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大支持,坚持发展方向,确保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核心地区智能装备建设,加大国家资金和产业基金对储能项目支持。尽快形成与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储能关键技术体系,加强绿色低碳科技示范项目的风险评估,促进示范成果应用,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区域性的先行先试。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兼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一级巡视员李力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兼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一级巡视员李力在致辞中表示,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必然支撑,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较快,做好储能电池的回收利用,对于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意义重大。因此,必须着力结合储能产业的特点,在法律制度、回收体系、标准体系、创新发展等方面,为未来储能面向储能电池的回收利用做好谋划,支撑储能产业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李力从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提三点建议:
一、完善政策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储能电池储存、运输、再利用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强储能电池的顶层设计,建立生产责任延伸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可追溯的废旧储能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
第二、发挥市场主体,探索合作模式。加强储能领域绿色研究,对未来储能电池废旧的规模大小、时间分布、区域分布等提供比较准确的预测。在未来对储能电池比较集中的区域,加强检测、运输、回收和再利用等相关企业的布局,通过强强联合,构建回收利用的产业,推动储能电池回收利用加速发展。
第三、坚持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绿色储能产业发展理念。从原材料制造、运输、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储能电池碳足迹分析,围绕低碳目标进行可再生储能建设,从源头上建立易拆解回收的材料和制造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罗晓丽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罗晓丽在致辞中表示,工信部节能司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各项工作,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持续强化工业节能监察,创新节能诊断服务,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罗晓丽表示,将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低碳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水平。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致辞中表示,坚定推进储能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储能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但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政策机制、商业模式、安全措施等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很多。
刘彦龙强调,要坚持用长远的眼光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在危机中寻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要坚守安全底线。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储能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或将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二要深耕产业发展。贴近行业发展实际,依据应用市场需求为导向,储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齐心协力量身定制分阶段、能落地、有成效的系统解决方案。探索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关键瓶颈,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深耕细分行业,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运行经验,提炼总结形成标准,同时为顶层设计与规划做好服务支撑。
三要提升创新能力。要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从源头开始思考储能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及环境效益问题。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包括从材料、电芯、模组、BMS、PCS、EMS、电气元器件、消防以及系统集成等层面,推动重点技术和产品生态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储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联合攻关工程。在以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酸蓄电池等为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获得快速发展,也要重点关注混合储能、长时储能以及未来氢储能方向。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储能产业装备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积极布局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推动储能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化和模块化,促进储能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
四要结合双碳寻机遇。要从储能装备制造和应用层面思考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绿电交易。装备制造要减少碳足迹,有条件的应用层面不仅要考虑购买绿电交易和碳交易,同时也拓宽项目收益渠道。
五要建立数据管控平台。储能系统运行数据、传输数据、保存数据以及常态化监控都将有助于支撑系统优化,安全事故分析以及并网调度,因此要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管控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并要保证各数据链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
刘彦龙指出,我们要有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眼光,要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其在储能项目方案规划设计、产品设计、系统集成,施工安装、安全运维等服务全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提升和优化我国储能系统集成化水平。要加强储能产业链国际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要积极参与和延伸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储能产品国际话语权。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指出,随着风光等间歇性电源在我国电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急需提升灵活性电源的比例,既要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又要考虑经济性和环境问题。为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不足,鉴于气电运行灵活及调节性能等方面优势以及储能技术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动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协同发展。
张玉清建议,一要完善政策体系和市场价格机制,从顶层设计上为储能产业发展扫清障碍。二要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储能产业规范化发展,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三要加大科研创新和示范项目支持力度,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四要加大储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促进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小宁
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小宁在致辞中表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核心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未来数十年风力光伏发电将从补充能源逐渐演变为主力能源,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储能作为我国未来提升系统灵活性的重要、可靠的选择之一,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桂云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桂云在致辞中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我国进入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储能产业已经开启了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新历程。
国网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利民
国网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程利民在致辞中指出,今年对储能行业发展是极不平凡、极为特殊的一年,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加快复苏增长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推动下,储能行业无论是国家政策支持还是社会投资热情持续攀升。同时随着外界对安全问题担忧加剧,储能行业呈现出一热一冷态势,为未来行业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难免存在曲折坎坷,但是我们坚信,储能是大趋势,只要全行业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以自身发展确定性来对冲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储能行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
据介绍,从平高集团项目实践经验来看,应该说储能电站通过正确的器件选型、科学的系统设计、有效的运行监控等多策共施,安全问题完全能够防得住、控得了。一是高度重视产品本质安全设计。平高集团承建储能电站均选择磷酸铁锂电池,要求供货厂家通过GB/T36276 国标认证。同时采取抽检方式开展国标型式试验,强化对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热特性检测评价,严格安全测试一票否决。在储能系统中设置感烟、感温、可燃气体等传感元件, 配套柜式七氟丙烷气体、高压细水雾等自动灭火装置,实现电池管理系统与消防联动控制。二是高度重视储能电站运行维护。平高集团研究开发了储能电站智能运维平台,开展对储能设备的管理和运行状态评价。通过完善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多方联控机制,加强运行人员技能培训和应急能力培训,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物资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成杰
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成杰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电力发展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随着光伏、风电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新能源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储能作为一种优质的灵活性资源,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有效平衡电力供需矛盾,对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保义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朱保义在致辞中表示,时代正在赋予储能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世界各国为早日达成巴黎协定目标,也纷纷出台支持和促进政策,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储能行业发展,储能产业正迎来最美好的春天。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佘朋鲋
据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佘朋鲋介绍,该集团与国网湖南、能建湖南院、粤电等企业集团携手,联合开发分散式风电、光储充项目,子公司华自能源服务已在省内投建营多个充电场站。在储能领域,由我集团公司率先启动开发建设的邵阳城步儒林站规模为10万千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在《碳达峰碳中和驱动电化学能源和氢能源发展》主题报告中指出,快速发展的电动车、规模储能、5G/AI 等对电化学能源的性能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电化学能源材料是关键。
孙世刚表示,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清洁可持续能源势在必行。以氢气/液氢为主要能源载体的氢能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孙世刚指出,利用水力能、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为原料的电化学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制氢的主要方法,其关键是发展高效电解水催化剂、提高电解水制氢能量效率、降低成本。
孙世刚强调,氢能燃料电池是电动车的终极动力电源之一,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及发展加氢站是氢能利用主要努力方向;解决氢的经济性制备、储存和大规模输运是关键。
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原副总工裴哲义
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原副总工裴哲义指出,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储能技术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裴哲义指出,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跨区直流容量持续增加,深度电力电子化系统的复杂性、跨区直流大功率冲击下系统的脆弱性,成为电力系统稳定问题的新特征。大电网系统认知体系、运行控制体系和故障防御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双高”系统,新能源引发的次同步振荡有待解决、柔直运行机理有待明晰,保障系统安全运行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裴哲义认为,能源转型发展给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仅依靠传统控制和调节手段难以实现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需要引入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等新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裴哲义强调,国家电网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在加强储能标准制定和技术研究、推动储能示范创新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随着我国新能源占比的进一步提高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储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金华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金华指出,储能技术是践行和落实能源革命的关键环节,可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多能互补耦合利用、终端用能电气化、智慧能源网络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保障技术方法方面,孙金华建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安全设计规范化,研究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安全的多级保障技术、安全型锂离子电池开发技术(如安全电解液、正极材料以及装备的研发)、锂离子电池及模组火灾控制技术及装备、建立基于互联网云数据下的智能安全管理技术等。
孙金华认为储能系统安全目标是远程监控+智能预测+分级预警+高效处置。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谈文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谈文指出,储能系统是能量存储的载体。储能的作用是实现电能在时间上的转移。储能的真正价值,是降低能量转移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储能是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是企业持续投入、实干积累的成果。
谈文认为储能行业困境主要体现在安全性没有保障,投资回报不清晰,运行不稳定、产业链太长价格下降过快,不赚钱、建站形式不统一、缺乏标准、缺乏身份等方面。
谈文强调,“储能+”的基础,是储能厂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打造适用各种细分场景的可靠产品。储能行业要走出困境,需要产业链紧密合作,科学分工,储能厂家应回归制造。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四雄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四雄指出,电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日间的灵活性手段进行调整,包括储能技术、需求响应等。电力系统还需要要满足备转容量和负荷跟踪、短期电力储备以及季节平衡等。电池储能技术的经济性在大幅改善,并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提供日间平衡、满足短时间高峰负荷的技术手段之一。
陈四雄认为,储能电池成本降低、系统设计优化、系统标准化程度提高等将继续推动储能系统价格下降,推动新能源+储能渗透率的提高。预计中国储能规模最早在202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美国储能市场规模保持第二。
针对储能系统产业链关键部件发展趋势,陈四雄认为在储能电池方面,未来降本的核心环节, 磷酸铁锂有望成为主流技术路线,技术与规模优势是核心竞争要素。在储能变流器方面,与光伏逆变器结构与功能高度相似,深刻理解电网环境头部供应商具有明显的产品及渠道优势,有望复制光伏逆变器行业格局。在BMS方面,技术壁垒较高,算法和芯片是核心竞争要素。在EMS方面,与电网调度决策高度集成,须深刻理解电网需求及储能设备特性。在消防方面,可靠预警及精准有效灭火。
陈四雄建议,要优化电力规划和流程,支持新能源和储能项目的高效建设,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深度电力电子化,促进储能系统的标准化,提高储能系统经济效益,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电气国轩执行董事孙华
上海电气国轩执行董事孙华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双碳场景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力能源,给电网带来挑战,储能可以最大程度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阵痛,电力行业发展将从“发好电”向“用好电”转型,此外,储能赋予新能源的可调节属性将进一步帮助新能源走上新的台阶,电化学储能有望开启高速增长态势。
孙华指出,除了安全性、经济性之外,储能对于电力系统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效放电量、综合能效、可用率以及运维费率。同时还需要高纬度、深层次、精细化提升储能系统性能指标,持续挖掘数据价值,做深数据服务,做强智能化应用。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陈翔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陈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几点思考:第一,开放合作,共生共融。第二,标准化设计、可量化检测,提高系统安全性。第三,提高循环次数,是提高储能系统经济性的有效手段。第四,按场景探索储能经济价值,实现合理收益。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副总裁苏晴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副总裁苏晴指出,通过多场景融合,使储能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市场化手段降低储能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长寿命使得多场景应用成为成本分摊的有效手段;标准化产品平台使得商业模式上储能资产在不同场景中的高效流转成为可能。
针对过渡阶段的发展建议,苏晴认为,电力市场本身存在特殊性,既需要“计划经济”的高效协调和合理规划,又需要“市场经济”来充分发挥有效竞争和平等开放,以达到经济和发展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建议建立大型独立储能电站要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进一步完善电力能源调峰体系,要纳入应急体系,鼓励分布式电源应用。
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顺全
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顺全在报告中预计,若2030年风电+光伏的装机总量达到12亿千瓦,由于风电和光伏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需要的调节能源在2亿千瓦左右,抽水储能2020年累计装机规模3179万千瓦,受制于建设周期,到2030年我国抽蓄电站装机最多只能达到1亿千瓦,包括电化学储能在内的其他形式的调节能源是1亿千瓦左右。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指出,不同的系统集成方案,系统效率有差异(85%~91%)。不应该过度强调和追求电池舱能量密度的最大化,但要合理分舱设计,减少土地占用面积。不同方案对土建、施工及用材影响较大。要注重并网性能参数对辅助服务的影响。运行环境温度高低与均衡性的保障比选择更长寿命的电芯更具有经济价值。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
针对电池系统集成方案,姜新宇表认为,电池的组合应用方案直接关系到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放电量及系统安全性。选择合适、可靠的应用组合方案而不是基于初始投资的评价。重视电池运行一致性的保障方案,对于提高电池堆整体运行寿命起到关键作用(内外因素)。密切关注环境温度均衡性对电池运行一致性的重要作用,不同运行环境温度下的电芯剩余寿命差异较大。环境温度均衡性不是电池运行一致性保障的充分条件,合理的方案能冗余一致性的不足,延缓电池堆寿命提升经济性。要严格控制与监控电芯超倍率运行的工况。在储能系统运行中后期由于差异加大,部分电芯超倍率程度会加剧。
姜新宇表示,要关注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情况;如在建设阶段(方案不可跟风,模式不能简单复制;电池簇成组方案及储能系统方案是整体寿命的基础,把好储能的第一道关;树立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评估方法及整体最优控制的评估要素)。在运行阶段阶段(温度的均衡性与绝对值控制是储能系统寿命影响的重要因素;严格限制电芯超倍率运行,超倍率运行是电池老化及安全问题的诱发因素;确保BMS在储能电站中后期的正确作为)。在运行终止阶段,探索合适的处理方案与处理成本控制。
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20年度中国储能产业年度人物奖暨2020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美一线员工奖。他们分别是: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谈文、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浙江南都能源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章、TüV南德大中华区智慧能源副总裁、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海亮、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翔、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总裁谭立斌,同时获得2021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美一线员工奖的是浙江德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运营部经理于世超。
为期三天的大会将从“双碳”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新路径专场、新型电力系统与储能整体解决方案专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储能产业协调发展路径专场、储能系统集成专场、储能安全与检测认证专场、储能电池技术与应用专场、储能电站规划与设计专场、国际储能标准与市场准入专场、电力辅助服务及现货交易专场、储能电站并网与调度专场、储能安全与系统集成专场、新型储能技术及应用专场、综合能源服务与车电互联专场、氢储能与燃料电池专场等14个专场论坛进行深度探讨。
关键字: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今日在杭州召开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甘肃省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突破400万千瓦 2024-10-31 16:10:42
- 六部门: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 2024-10-31 16:09:43
- 明达技术——储能电厂智能数采新方案 2024-10-31 16:07:52
- 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创新突破 2024-10-31 16:01:40
- 深挖新型储能发展潜力 推动“体制+技术”创新 2024-10-31 16:00:44
- 新型储能行业半年内连创“世界之最”,这条路能走多远? 2024-10-31 15:57:53
-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经观察·从新兴产业看新质生产力) 2024-10-31 15:53:58
- 国家电网:发展长时储能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4-10-31 15:51:56
-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车道 新技术不断涌现 2024-10-31 15:50:36
- 全球首个长时储能零碳园落地鲁西新区 2024-10-31 07: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