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继续,公交车“削油补电”的政策调整,充电设施建设加速……在一波又一波利好消息的激励下,电动汽车生产、消费大环境逐步形成,电动汽车产业乘东风而起,发展势头日盛。
在这种形势下,众多车企先后加大了对电动汽车投资力度,很多非汽车企业也正在为进入这一产业积极备战。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日盛。
然而,在政策利好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扩容的同时,技术短板所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预计这些问题将最终拖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让电动汽车产销量在2016年迎来增长缓冲年。
快速增长的隐忧
进入2015年,有关电动汽车的负面消息开始见诸报端。深圳、厦门等地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海口市电动出租车非正常停驶现象则让先前的推广政策陷于尴尬。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宣传与推广,一边是随着销售量的增加不断暴露的问题与困惑,最终反映出,产业快速扩张背后是关键技术的缺位。
在当前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中,更多的企业热衷于开展整车项目,对于关键零部件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很不够,导致在整车集成、轻量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让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性、系统效率堪忧。
以动力电池为例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瑕疵。电池是电动汽车最关键零部件之一,之前曾有国内电池厂与宝马公司签订电池供应合同,正式生产之前宝马公司提出的技术要求竟然达到900页之多,可见电池生产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然而国内车企对电池的认识却远远不够。在材料选取方面,正极材料应该用磷酸铁锂、锰酸锂还是三元材料,石墨烯到底能不能用在负极材料上?在成组技术路线上,应该使用激光焊接还是螺栓联接?热管理到底应该如何操作?种种问题不一而足。这些本应该在整车生产前就明确的技术,很多车企甚至都没有考虑过,而是直接选择向国外厂商采购。
因为车辆本身存在技术瑕疵,市场上销售的电动汽车良莠不齐。进入2016年,社会上运行的电动汽车数量将迅速增加至30万辆左右,这些汽车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导人们在喧嚣之后认真的评估与反思,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可以预见,2016年很可能迎来汽车产销量的增长低谷。
缓冲年的作为
作为交通工具,汽车要满足四个要求: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发展遇到了首要的安全问题,适当降低发展速度并非坏事。新事物在往前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一点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不能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否则整个产业就可能折戟。
首先应该认识到,发展电动汽车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欧美车企的一个机遇。对于传统汽车生产而言,能否掌握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核心技术是保持行业领先的标志,而在这方面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和欧美车企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很难实现赶超。相比较而言,研发电动汽车相对简单,一是因为零部件较少,二是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中国车企与欧美车企的差距并不大。只要中国自主品牌能够致力于核心技术研发,还存在赶超欧美车企业可能。
拥有了这种信念,在接下来的缓冲期,中国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要做的就该是调整发展方向与方式,抓紧时间培养起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正向的研发能力,投入精力、财力与时间去研究、归纳、判断,把缺失的核心技术补回来,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引领。
同时,应该尽快建立并完善电动汽车检测评估体系。到2016年,累计会有3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路上跑,这些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水平差异较大,经过几年使用后,必须像燃油车一样得到应有的重新检测和认证,确定其技术状况。通过车辆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确保这30万辆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营,避免发生严重事故造成负面影响。
类似的检测评估不仅政府要做,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也要做。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一定要树立起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任的形象,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有能力企业应保证对自己生产的电动汽车像传统汽车一样进行年检,对产品的动力性能进行抽检。
有一句话叫作“你要进入世界杯踢足球,一定要和强手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练出本事,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光要向内挖潜,也要向外寻求动力,即鼓励竞争者加入。首先在国内方面,鼓励一些非车企加入,它们的优势一是管理团队年轻、敢想敢做,第二有资金,三是有成功做企业的经验,把它们拉入到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形成“鲶鱼效应”。在国际方面,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把国际车企放进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品牌的发展潜力,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地害怕“狼”来了会把“羊”吃掉。
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中企碳中和服务网:xxx(署名)”,除与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企碳中和服务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中企碳中和服务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tanzhonghe123.com
相关资讯
- 郑州:到2025年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建设加氢站40座 2022-09-28 14:30:34
- 汽车业要做减碳先行者 2022-09-26 16:24:33
- 车企跃跃欲试 碳陶刹车迎来“0到1”突破丨风口调研.行研 2022-09-21 15:25:55
- 工业领域碳达峰规划图明确2030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比例达40% 2022-09-11 12:50:17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道路交通碳排放核算技术路径通过评审 2022-05-16 16:49:31
- 长城汽车计划2023年实现首个零碳工厂 2022-03-31 16:38:31
- 新能源车成本大涨 卖碳积分还是个好生意吗? 2022-03-18 09:02:15
- 威马CEO沈晖:为有序推动双碳工作,行业需建立碳交易机制 2022-03-15 16:57:24
- 碳积分价格暴跌!特斯拉笑了,比亚迪哭了! 2022-03-13 10:52:27
- 广汽集团曾庆洪:打上强“芯”针 “碳”索“富裕路” 2022-03-08 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