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用户名: 密码:
碳中和招标网 碳中和人才招聘网
网站导航    网站首页 > 关键字:教授
  • 焦吉庆

    焦吉庆,博士,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2010年至2012年,得到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的资助(公派留学),在德国Tübingen大学进行研究学习。现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 全国人大代表罗霞:建议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中和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是各国碳中和行动的关注重点,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有重要影响。”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市委会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聚焦碳中和领域,建议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中和。在她看来,未来我国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减排难度和减排潜力也将随之增大。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
  • 斯特恩:实现碳中和面临 “四大挑战” 单靠市场力量不足以应对

    5月22日,第三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暨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创刊仪式在北京举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G帕特尔讲席教授、英国研究院研究员、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联合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 陈曦:应用碳捕集技术可使企业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

    5月14日,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陈曦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据悉,此次研讨会是盘古智库“双碳”系列沙龙的第四期,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盘古智库执行理事长、国能中电能源集团董事长白云峰等领导、专家参会。
  • 发展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发展碳捕集、碳利用技术,是碳中和另一个思路。”在5月14日盘古智库举办的“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上,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陈曦分享了在碳中和方面的见解。他认为,发展分布式碳捕集技术,在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能够把下游碳利用产业链做活。
  • 报告分享|《世界主要城市碳中和路径分析》

    2021年3月25日,同济大学许鹏教授在“碳中和与建筑碳排放”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世界主要城市碳中和路径分析》的报告,向与会者分享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在碳中和探寻发展路上的经验与实践,为我国同行业相关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报告PPT内容如下。
  • 清华教授齐晔:针对“碳中和”,各国应在国内达成更广泛共识

    “目前来看,全世界针对‘碳中和’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共识。反观各个国家内部,这样的国际共识是否获得了同样的共识?”在北京的一场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表示,“碳中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的同时,并未在各个国家内部达成共识,既缺乏政治上的共识,也缺乏技术上的共识。
  • 学者谈碳中和:发展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发展碳捕集、碳利用技术,是碳中和另一个思路。”在5月14日盘古智库举办的“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上,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陈曦分享了在碳中和方面的见解。他认为,发展分布式碳捕集技术,在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能够把下游碳利用产业链做活。
  • 蓝虹教授就碳中和问题接受采访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近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表示碳市场和碳交易在国际上是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经济政策产生的。碳市场、碳交易对助力碳减排、低碳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作为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由于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刚刚起步,还需针对政策框架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不足、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
  • 聚焦碳中和!多名专家深入解读战略机遇

    2021年4月29日,第九期ESG投资前沿论坛“‘30・60’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创新”在深圳举行。本期论坛由南方基金作为战略合作方联合南方论坛共同推出。论坛聚焦碳中和目标与金融产业创新,邀请了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及教授巴曙松先生作相关主旨演讲,同时邀请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李振兴先生、中创碳投科技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先生及北京绿金院特邀研究员葛兴安先生参与圆桌讨论,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碳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