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好碳中和、碳达峰?专家建议开展碳标签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以来,“碳中和”、“碳达峰”已经成为热词。红星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在全国首创提出了“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通过构建“人人关注2021-05-25 14:28:5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484.html -
致力“碳中和绿色资管”2021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盛大召开
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发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2021-05-25 10:22:1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466.html -
盘点:31省碳中和实施路径
自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多地积极行动,制定相关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2021-05-24 16:41:58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438.html -
碳达峰碳中和|助力能源消费革命 我们在行动
能源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以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助推能源调峰填谷,推动能源技术变革,助力能源消费革命。2021-05-23 18:59:5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81.html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业绿色技术创新提速
无创新,不发展。无论什么行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行业发展变化都是不可估量的,也因此一直备受推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长久以来被视为技术洼地的建筑业却迎来绿色技术创新的新一轮蓬勃发展。2021-05-23 18:51:56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73.html -
问鼎氢能发展的五个“良方”
氢能受到追捧并非新鲜事,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国际油价畸高之时,能量密度极高的氢能都曾成为规避高油价的潜在选项之一,但氢能因此而获得的关注也往往随着油价的下降和走稳很快归零。但这一波的热潮与以往很不一样,油价自2014年崩溃以来,最高也未摸及80美元/桶的顶端,大部分时间都在极低区间徘徊,而氢能的兴衰则早已与油价脱钩,随着“低碳热”的蔓延,氢能以其储能和低碳应用潜力,已日渐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2021-05-23 17:57:1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46.html -
什么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长期以来,CCUS一直被认为是减少化石能发电和工业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CCUS技术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与CCS相2021-05-23 17:13:53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320.html -
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解析
2006年以来,国内外的大型赛事和活动相继开展了或准备开展“碳中和”相关工作。国外如2006年都灵冬奥会、2006年德国世界杯,国内主要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及2016年G20杭州峰会。正在筹备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也在申报文件中提出了低碳办会的目标,并于近期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方案主要目2021-05-20 20:04:42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243.html -
“减碳”当前,煤电高质量发展迎来关键抉择
高煤价、低电价、低利用小时数……“十三五”以来,煤电行业的生存、发展压力持续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超过21.3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3%。2021-05-19 15:18:17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149.html -
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零碳排放才是最困难的一步!
根据全球碳项目的最新数据,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左右,即24亿吨。这大致相当于印度正常年份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绝对排放量下降。2021-05-19 14:24:41 http://www.tanzhonghe123.com/news/14142.html